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_八百六十七章无间道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

   八百六十七章无间道 (第4/4页)

任何妥协。可提出这个提议后,这些商人代表们眼中却闪过光亮。

    郑朗又说道:“另外,我还做进一步的退让。”

    那就是对罚款的处理。

    仅是八个月,各地罚没的商品,以及罚款多达近七百万缗钱。其中一半奖励给相关的举报人与衙役,能不眼红吗?有的人一次举报后,就能得到钱帛几千贯。盯的人会有多少?故仅是八个月,罚款达到七百多万缗,每个月仅是罚款几乎达到一百万缗钱,可想下面的引起的轰动。其实还没有严厉执行,许多官员包庇了,否则这个数额会翻上一倍。

    一半钱变成奖励,到了私人腰包,不可能收回来了。

    还有一半,郑朗代表朝廷,并不想挪用它,将它择出来,一半返还给各个被罚主,稍稍抚平他们心中的一些气愤。再有一半,存入银行,分成十年时间,每年大约能抽出二十余万缗钱,作为师资。

    然后让两广、荆湖南路以及夔峡四路稍稍开化的地区,开办地方学校,这笔钱朝廷不出的,若是各地蛮部与蕃部连学校的钱都舍不得出,先生去了哪里,很有可能也不会尊重,便会发生一些不好的事。

    学校由各地自发出资建设,再由银行将钱交给慈善会,由慈善会每人给二百缗钱的年薪,雇佣邻近各地区学校的落第举子,前往授课。那么可以雇佣一千名举子,开办三四百所学校,进一步开化各边区的蛮人。

    这些钱非是用罚款名义充入各地学校的,乃是用捐款名议纳入各地学校,聘请老师。若是这些罚没商户再表现好一点。以后可以以此作为善款。进入良户行列。

    良户也是郑朗推动起来的。行政手段终是落了下乘。因此郑朗通过种种诱导,慢慢对豪强的贪婪做一些改变。这便是夫子所说的德化,郑朗所说的治国上道,但很难。只能说做,比不做好。不过这个作监的股契分配,确实起了很好的作用。

    各个作监股契以良户优先,只要进入了良户。意味着便会有更多发财的机会。用此来逼迫豪强减缓兼并,不为非作歹。

    这样一来,不但得到义名,还得到一个进入良户行列的机会,虽罚了款,损失大,也能算是进一步的弥补。妥协诚意十足了。

    更多的人色动。

    但当天还没有谈好。

    接着来,到了第三天,有人提出一项新的方案,同意朝廷继续执行举报制度。不过请求郑朗再次妥让。也就是若货物款项达到两万缗钱后,税务减至三分之一。若是达到五万缗钱后。减到四分之一。若是这样的话,他们会代表各地商贾,再也不反抗朝廷的征税,相反的,会十分配合。

    随行的张方平纳闷地问了一句:“你们行商,有几回货款能超过五万缗?”

    宋朝生意做得大的商人很多的,有的一年生意规模能达到几百万缗之巨。但这是单趟,五万缗货物是什么概念?

    郑朗同样犹豫了一会,最后很勉强地说道:“好,同意了。”

    “郑公,请出诏书。”诸商人大喜,立即说道。

    当然,交税他们依然不痛快,不过若是减到四分之一,还是可以忍受的,例如五万缗货物,平均征税百分之六,就是三千缗,现在只有七百五十缗。虽交了税,相比于三千缗,几乎可以忽略不计。

    “你们皆是商人,以前最贱的群体,但能将朝廷逼到这地步,可以说自中国有文明史以来,乃是开天辟地头一回,但以后朝廷不会再做任何妥让了。”郑朗悻悻地说。

    “喏。”许多人也感到惭愧,齐声答道。

    郑朗带着张方平回去草诏。

    赵顼长松了一口气道:“终于结束了。”

    略有些惆怅,若非文彦博带着大家反对,还可以拖延一段时间,每拖一个月,就等于为朝廷增加一笔不菲的收入。又道:“也罢。”

    张方平还有些不解。

    郑朗笑了笑道:“安道,这是我在四月时的想法,当时闻听中江惨案后,我派小吏将商税收入账册盘算,原本是准备辞去三司使之职的。可看到商税下降,再有这些豪强的不法,又留在三司,然后想出这个办法。”

    “什么办法?”

    “说出来就不复杂了,”郑朗道。方法很简单,让小吏加强盘查那是不可能的,但有一条,那就是官员,用受理举报作为官员的政绩,各地官员会被逼着执行举报人的情报,对这些豪强货物强行盘查。再有,那就是举报数额的巨大。无论朝廷怎么松,只要政令一直对举报人进行人身保护,举报风气便不会停息。

    所有行商的豪强会感到失望。

    朝廷并没有贪婪这笔罚款,许多大臣还弹劾过,实际郑朗自始至终就坚持对这笔罚款一文不会动用。君子爱财,取之有道。国家也是如此,即便谋财,也要走正道。若靠罚款来谋财,那便是往邪路上走了。

    因此郑朗一半退还,一半用来聘请老师,非是灵机一动的想法,而是很早就有的想法,也对赵顼说了。

    要的不是罚款,而是商人的恐惧与失望。若没有这个折腾,即便郑朗提出这种种的妥协,这些豪强也未必同意。经过大肆折腾后,许多人罚得差一点倾家荡产,那么妥协来了,并且是很优厚的妥协,大家也就同意了。

    说出来是不复杂,可执行过程里没有那么简单。

    数年改革,引起许多争议,此次非是改革,乃是微调,然而就是这次争议最大。不然也不会逼着文彦博、冯京、范镇等人,一起在朝会上对郑朗发难。

    用司马光的想法来说,就象在刀尖上跳舞。

    还有一个秘密,郑朗让张方平勿得外传,那就是无间道。

    郑朗在各地执政,重视商业,并且还有诸监,以及南方开发,他与商人不会存在多少交情,可有一些往来,一些商人不恶。比如这次来的几十名商人中间,就有好几人与郑朗打过交道。

    郑朗暗中派人通知他们,让他们似乎是站在商人这边,与自己讨价还价,比如往税上限为三路,后面的两万缗钱减至三分之一,五万缗减至四分之一,非是商人的主意,而是郑朗刻意让这几人与其他商人协商后,代表着商人的利益,向自己提出的条件。

    这段时间大家受了委屈,朝廷与他们谈判,如郑朗所说,至少让他们感到尊重,似乎史上还未有过类似的事例。其次条件皆是他们提出来的,朝廷也一一满足。事实条件提出后,他们沾了极大的便宜,相反,朝廷委屈了,那么新商税自此再无怨言了。争议声还会有,但不会太重。

    张方平听到这里,心里说道,难怪皇上说郑朗用心良苦,几日后你们便知之。但他还是不大明白,问道:“行知,虽如此,可单趟商货越过五千缗的少之又少,更不要说五万缗钱了。他们这个便宜不容易沾啊。”
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