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09部卷八百八十九 (第2/3页)
,俱命职于群真。洎周朝则教演五千,流唐室则宗分前后。所以法天取则,帝王崇至静之源。秉一成功,冠褐慕至和之境。得之者寿,失之者亡。羲轩冀表于前芳,茅许将传于故事。上则云宫月殿,荧煌高锁于三清。下则琼室珠房,重叠旁分于五岳。权福罪则皆同影响,叩希夷则莫睹枢机。然后九有延祈,故崇宫庙。三元礼醮,遍列坛场。苟邦国以长兴,谅焚修而不泯。 其谓乎开元观者,城东异境,物外灵踪。实乾坤秀丽之乡,乃云鹤盘旋之地。当吴大帝龙骧碧汉,鹊起金陵。奉元元而旦夕未皇,执躁静而祷祈不倦。访鼎湖之旧迹,寻河上之元风。傥尚虚无,必开虔奉。至宝鼎四载,乃方立为崇真之观。初标堂宇,继设住持。绵星纪以逾深,存香灯而不阙。值隋皇革命,神器移天。方当在宥之初,遽布维新之政。开皇十一年,又换元额为崇仟之观。遇大唐高祖皇帝应天徇物,卷众临戎。定山河为一统之宗,使区宇绝三分之势。明明表德,荡荡垂风。及元宗皇帝躬乘大宝,克显丕图,复会仟师,同访桂花宫里。潜逢圣祖,还游羊角烟中。万年以表于殊风,四海仍新于大号。开元二十六年又奉更改,则今之名额也。崇基宛若,真像豁如。以次薰修,递相严敬。有道士彭法宣等,各怀道德,继备精虔。表方隅归向之场,显尘世祈求之旨。及乎咸通已后,玉关据虎,金革犯秦。经兵火以延焚,因毁残而废坠。 暨皇唐复霸,帝业中兴。刺史张公承杰,心悬妙理,志慕真筌。洞鉴精虔,深委功绩。至保大九年,相次舍置三清尊殿功德宝坛等。志坚有感,德迈皆通。是表良因,用成其事。由是散求郢匠,广布楚材。梁栋云铺,棼?鳞次。殿堂才毕,巍巍笼绀雾细霞。廊庑方开,赫赫布祥光瑞色。真容圣像,俨若化来。玉女仙童,忽如降下。黼黻而皆成异境,清虚而尽似仙乡。芬芳之琪树祥花,缭绕之松阴桂影。疑十洲之风月,移在人间。眺万洞之烟霞,宛如象外,矧以以前临大道,红尘不惹于元关。后跨长江,渌狼同含于妙性。八海之羽人频至,五山之词客如归。岂让丹邱,何殊阆苑。将期立绩,冀亻孱厥功。上可以裨赞皇图,下可以休祯庶类。而崇智乏精通,才非敏速。忝承来命,请纪殊猷。立言惭褒贬之文,握笔绝色丝之字。冀迁陵谷,用表贞珉。长为不朽之名,永作无穷之誉。时乾德二年太岁甲子十月十五日记。 周德权 德权,许州人。事蜀主,为眉州刺史,累迁太保中书令。永平元年卒,赠太师。 上蜀高祖劝进表 案谶文:“李?西王逢吉昌,土德兑兴丹莫当。”李?者,唐亡也。西王者,王氏兴于西方也。逢吉昌者,逢字如殿下之名也,土德,坤维也。兑兴亦西方也。丹莫当者,丹朱也,言朱梁不敢与殿下抗也。愿稽合天命,仰膺宝?,使天地有主,人神有依。 李道安 道安,蜀乾德时人。 上灾异疏 仓廪者国之本,粮食者人之命。固其本则邦宁,重其命则人富。今粒食中皆生蜂虿,切疑在位贪鄙,夺民农时,戕害人命。故天生灾异,以为警告。又虫皆曳米而行,恐边鄙不宁,干戈忽起,馈挽相继,人不堪命。伏愿少精圣虑,与大臣恐惧修省,以消灾异。 林罕 罕,字仲缄,西江人。事蜀后主,除温江主簿,迁太子洗马。 林氏字源编小说序 罕长兴二年岁在戊子,时年三十有五,疾病逾时,闲坐思书之点画,莫知所以。乃搜阅今古篆隶,始见源由。旋观近代以来,篆隶多失。始则茫乎不知,终则惜其错误。欲求端正,将示同人。病间有事,其志不遂。至明德二年乙未复病,迄于丁酉冬不瘳,病中无事,得遂前志。与大理少卿赵崇祚讨论,成一家之书。 昔孔安国《尚书序》云:“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,始画八卦,造书契,以代结绳之政,由是文籍生焉。”贾耽镇滑州时,作《偏傍字源序》云:“降及夏殷周,通谓之古文。”至宣王太史史籀,著大篆十五篇,与古文小异。七国分裂,篆与古文,随其所尚。始皇兼并海内,丞相李斯遂收拾遗逸,作苍颉七章。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七章,太史胡母敬作博学七章,并约籀文。篆体转工,世即谓之小篆。属秦政滋烦,人趋简易,故军正程邈变古文大小篆作隶书。然书之所兴,莫定何代。隶之所起,始自秦时。篆者取虫篆之形,隶者便徒隶之用。汉初有书师,以隶合小篆为五十五章,教于乡里。平帝元始中,徵通书会京师者百有馀人,方立小学之科。扬雄采掇其可用者,作训纂八十九章。至东汉班固,加十三章,共一百二章二千一百二十字。虽群书并载,而目录不分。惟太尉祭酒许慎,取其形类,作偏傍条例十五卷,名之曰《说文》,颇有遗漏。吕忱又作《字林》五卷,以补其阙。洎三国之后,历晋魏陈隋,书甚行,篆书殆将泯灭。至唐将作少监李阳冰,就许氏《说文》复加刊正,作三十卷,今之所行者是也。其时复于说文篆字下,便以隶书照之,名曰《字统》。开元中,以隶体不定,复于隶书字统下录篆文,作四十卷,名曰《开元文字》。自此隶体始定矣。兼改古文尚书及无平不陂字,即其类也。先已有《九经音义》及《切韵玉篇》行焉。大历中,司业张参作《五经文字》三卷,凡一百六十部。其《序略》云:“以类相从,务以易了,不必旧诀。自非经典文义之所在,虽切于时,略不集录,以明为经不为字也。”开成中,唐元度以《五经文字》有所不载,复作《新加九经字样》一卷,凡七十六部。其《序略》云:“有偏傍上下本所无者,纂为杂辨部以统之。”然九经所有之字,即加训切。况是隶书,莫知篆意。其字注解,或云说文者,即前来两说文也。或云石经者,即蔡邕于国学所立石经也。或云隶省者,即隶减也。唐产石经,乃蔡邕之故事也。 周礼,保氏掌养国子以道,教之六书,谓象形、指事、会意、谐声、转注、假借。六者造字之本也。篆虽一体,而隶变数般。篆隶即兴,讹舛相错。非究于篆,无由晓隶。六书者,非止著一意而属一字,一字之内,有占六书二、三、四者,大都造字皆包含六意。字有正者倒者,横而在上中下者,竖而在左右中者,向者背者,并者重者,顺者逆者,左者右者,俯者仰者,横坼而里别字者,竖开而夹别字者,有一字成者,有全二字三字四字五字合成者,有省二字三字四字合成者。隶书有不抛篆者,有全违篆者,有减篆者,有添篆者,有篆隶同文者。在篆体则可辨,变隶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