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唐文_第09部卷八百五十七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

   第09部卷八百五十七 (第3/3页)

,律吹仲春。当帝王出震之方,是天地同和之月。斯辰诞圣,众灵咸归。顾前代而罕同,在旧章而宜举。垂诸不朽,简编既溢于徽猷。必也正名,称谓须符于景贶。伏愿以来年二月二十八日为天和节,庶夫觞称万寿,稍申将顺之心。节配四时,永洽好生之德。 请正朝班奏 宰臣朝见辞谢,在朝堂横街之南。逮至馀官,则悉于崇元门内。夫表著之列,岂可逾之。故古先明王,必正其位服。此实事因偶尔,习以为常。又入阁礼毕之时,群官退于门外,定班如初,俟宣放仗。唯翰林学士、前任郡守等,不随百辟,即时直出。二者礼僭序失,其使正之。 论安不忘危状 臣为河东掌书记时,奉使中山,过井陉之险,惧马蹶失,不敢怠于御辔。及至平地,谓无足虑,遽跌而伤。凡蹈危有虑深而获全,居安者患生于所忽。此人情之常也。 长乐老自叙 余世家宗族,本始平、长乐二郡。历代之名实,具载国史家牒。余先自燕亡归晋,事庄宗、明宗、闵帝、清泰帝,又事晋高祖皇帝、少帝。契丹据汴京,为戎二主所制。自镇州与文武臣僚马步将士归汉朝,事高祖皇帝今上。顾以久叨禄位,备历难危,上显祖宗,下光亲戚。亡曾祖讳凑,累赠至太傅。亡曾祖母崔氏,追封梁国太夫人。亡祖讳景,累赠至太师。亡祖母褚氏,追封吴国太夫人。亡父讳良建,秘书少监致仕,累赠至尚书令。亡母张氏,追封魏国太夫人。 余阶自将仕郎转朝议郎、朝散大夫、朝议大夫、银青光禄大夫、金紫光禄大夫、特进开府仪同三司。职自幽州节度巡官、河东节度巡官、掌书记,再为翰林学士。改授端明殿学士、集贤殿大学士、太微宫使。再为宏文馆大学士,又充诸道盐铁转运使、南郊大礼使、明宗皇帝晋高祖皇帝山陵使。再授定国军节度、同州管内观察处置等使。一为长春宫使,又授武胜军节度使,邓、随、均、房等州管内观察处置等使。官自摄幽府参军试大理评事、检校尚书祠部郎中兼侍御史、检校吏部郎中兼御史中丞、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、检校太师兼侍中,又授检校太师兼中书令。正官自行台中书舍人,再为户部侍郎,转兵部侍郎、中书侍郎,再为门下侍郎、刑户吏尚书右仆射左仆射,三为司空,两在中书,一守本官。又授司徒兼侍中,赐私门十六戟。又授太尉兼侍中,又授戎太傅,又授汉太师。爵自开国男至开国公、鲁国公,再封秦国公、梁国公、燕国公、齐国公。食邑自三百户至一万一千户,食实封自一百户至一千八百户。勋自柱国至上柱国。功臣名自经邦致理功臣至守正崇德保邦致理功臣、安时处顺守义崇静功臣、崇仁保德宁邦翊圣功臣。 先娶故德州户掾褚讳?女,早亡。后娶故景州弓高县孙明府讳师礼女,累封蜀国夫人,亡。长子平,自秘书郎授右拾遗工部度支员外郎。次子吉,自秘书省校书郎膳部金部职方员外郎屯田郎中。第三亡子可,自秘书省正字授殿中丞工部户部员外郎。第四子幼亡。第五子义,自秘书郎改授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兼御史中丞,充定国军衙内都指挥使;职罢改授朝散大夫右春坊太子司议郎,授太常丞。第六子正,自协律郎改授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兼御史中丞,充定国国节度使;职罢改授朝散大夫太仆丞。长安适故兵部崔侍郎讳衍子太仆少卿名绚,封万年县君。三女子早亡。二孙幼亡。 唐长兴二年敕:“瀛州景城县庄来苏乡改为元辅乡,朝汉里改为孝行里。”雒南庄贯河南府雒阳县三川乡灵台里,奉晋天福五年敕“三川乡改为上相乡,灵台里改为中台里”时守司徒兼侍中,又奉八年敕,上相乡改为太尉乡中台里改为侍中里。时守太尉兼侍中,静思本末,庆及存亡,盖自国恩,尽从家法。承训诲之旨,关教化之源,在孝于家忠于国。口无不道之言,门无不义之货。所愿者,下不欺于地,中不欺于人,上不欺于天。以三不欺为素,贱如是,贵如是,长如是,老如是。事亲、事君、事长,临人之道,旷蒙天恕。累经难而获多福,曾陷蕃而归中华。非人之谋,是天之?。六合之内有幸者,百岁之后有归所。无以珠玉含,当以时服敛。以蘧?葬,及择不食之地而葬焉。以不及于古人,故祭以特羊。戒杀生也,当以不害命之物祭。无立神道碑,以三代坟前不获立碑故。无请谥号,以无德故。又念自宾佐至王佐,及领藩镇时,或有微益于国之事节,皆形于公籍。所著文章篇咏,因多事散失外,收拾得者,编于家集。其间见其志,知之者、罪之者,未知众寡矣。有庄有宅有群书,有二子,可以袭其业于此。日五盥,日三省,尚犹日知其所亡。月无忘其所能,为子为弟,为人臣、为师长,为夫为父。有子有犹子有孙。奉身即有馀矣,为时乃不足。不足者何?不能为大君致一统,定八方,诚有愧于历职历官,何以答乾坤之施。时开一卷,时饮一杯,食味别声被色,老安于当代耶。老而自乐,何乐如之。时乾?三年朱明月,长乐老序云。 移文宣王庙记 清泰中,道初领镇之时,遍谒庙之际,再拜宣圣,久立荒祠。后临街而地位穷,前逼城而日光少。羊触藩而来者众,豕负途而去者多。雨信纳污,风知逐臭。顾以滥为子弟,忝作公侯。得富贵而因诗书,拥旌旄而轻俎豆。何以为汉相,何以见鲁人。遂申如在之诚,别卜维新之所,乃移于通衢之北,在冯翊县之西。龟筮相从,官吏相合。不烦隧正,不扰里胥。不妨农,不害物。畚锸者、桢干者、斧斤者、藻绘者一无阙,垣墉、栋宇、榱桷、阶序、门屏一无阙。自山龙已降至?绣一无阙。河目、海口、尧头、舜项之像亦依然。其文也布在四方,其教也传于万代。依其教者顺而正,违其教者逆而邪。德与天地齐,明与日月等。昔贤云:“自生民以来,未有如夫子者也。”非此心此口而可称赞,时以拙于为政,昧于立功。民未苏而责躬,庙才成而赴阙。别离七县,倏忽十年。今又此来,固非所望。手持龙节,显奉新恩。目睹象环,虔瞻旧制。于漆沮之地,有洙泗之风。念伯鱼之学诗,可知家法。想祖龙之焚处,自坠皇图。今逢下武之时,无失上丁之节。公卿氵勿穆,侯伯皆忠。将戢干戈,永安宗社。文武之道,邦家之基。共分宵旰之忧,同保车书之运。老夫之幸,明神所知。谨以崇儒移庙之恳,纪于公门南之左。时开运三年正月十五日记。
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